站内公告:
2025-08-05 11:49:22 点击量:
人类寿命的极限究竟在哪里?这一困扰科学界多年的问题近日再次引发激烈讨论。5月7日,瑞士苏黎世大学研究团队在《自然·老龄化》期刊发表颠覆性研究成果,通过对全球187个国家的人口数据分析发现,人类寿命增长曲线并未出现平台期迹象,这意味着我们可能根本不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寿命上限。
这项研究追踪了1960年至2021年间全球人口死亡率数据,发现一个惊人规律:在医疗条件领先的国家,每十年人均预期寿命就会增加2-3岁。这种线性增长模式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,且至今未见放缓趋势。研究负责人格罗斯曼教授指出:如果这种趋势保持下去,到2063年,日本、瑞士等长寿国家的女性平均寿命将达到100岁,而目前全球最长寿纪录——122岁的卡尔芒夫人可能很快就会被超越。
这一结论与主流学界观点形成鲜明对比。此前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显示,自1990年以来,全球超级人瑞(110岁以上)的寿命仅延长了6.5年,暗示人类可能正在接近115岁的生物学极限。香港大学2023年的研究更指出,2019年出生的女性活到110岁的概率不足0.5%,显示极端长寿存在明显天花板效应。
苏黎世团队对此提出全新解释:传统研究可能存在方法论缺陷。他们开发的动态模型显示,医疗技术进步正在系统性改变衰老机制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应用使端粒修复成为可能,Senolytics类药物可精准清除衰老细胞,而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医疗更将疾病预防提前了10-15年。这些突破形成的长寿组合拳,正在改写人类寿命的演化方程。
值得注意的是,研究揭示了显著的性别差异。当前全球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4.7岁,到2063年这一差距可能扩大至6.3岁。研究人员认为,这既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,也得益于女性更积极的健康管理行为。在瑞士等国家,30岁女性已有17%的概率活到100岁,而同期男性该概率仅为9%。
但这项研究也引发诸多质疑。剑桥大学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霍姆斯指出:线性外推法在生物学领域风险极大。细胞分裂的海弗里克极限、蛋白质稳态的维持难度,这些根本性障碍不会因医疗进步而消失。韩国蔚山医学院的模拟实验显示,即便消除所有疾病,人类理论寿命上限仍在120-125岁之间。
这场争论背后是价值万亿的长寿产业。据摩根士丹利预测,到2040年抗衰老市场规模将突破1.5万亿美元。目前谷歌旗下Calico公司正在测试的年龄重置技术,理论上可使生理年龄每年逆转0.3岁;而Altos Labs的细胞重编程技术,已在动物实验中实现50%的寿命延长。
无论极限是否存在,人类寿命延长的社会影响已开始显现。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研究所测算,若当前趋势持续,到2060年百岁老人将占日本总人口的4.3%,养老金体系面临重构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报告则预警,到2050年我国抚养比可能突破1:1,亟需建立终身工作的新社会契约。
在这场关于生命长度的科学探索中,苏黎世团队的研究至少揭示了一个共识:随着表观遗传时钟调控等技术的成熟,人类正在从被动接受衰老转向主动管理寿命。或许正如格罗斯曼教授所言:寿命的极限不在于生物学,而在于我们想象力的边界。在可预见的未来,百岁人生将成为新常态,而如何让延长的生命保持质量,将是比追求长寿更重要的命题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广州民办高中遭遇“冰河世纪”!42所学校招生惨淡,有学校竟“零录取”!
NBA官方更新西部实力榜:雷霆&掘金&火箭前3 湖人第6 勇士跌至第7
AMD显卡还是受欢迎:RX 9070 XT德国经销商销量与RTX 50总和相当!
部分用户反馈在 Win10 上已无法使用 Xbox Game Bar 功能
微软50周年纪念版Surface Laptop 7亮相,拥有金色Logo、专属壁纸
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电话:0898-88889999手机:13988889999
ICP备案编号:琼ICP备88889999号
微信扫一扫